出土文献研究六十年
—李学勤教授访谈录 文艺研究 2014年第3期
李学勤(1933 -2019),男,北京人,清华大学哲学系肄业。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教授。他是第一个综合研究战国文字的人。所提出的殷墟甲骨分期“非王卜辞说”与“两系说”,虽然曾经引起很大争议,但最后渐成定论。李泽厚曾称其为大陆学界第一人。在古文字学方面,由于其见识深邃,常被与裘锡圭并称为当世两大权威。
李学勤认为,社会上曾流传过一个王懿荣吃中药,在龙骨上发现甲骨文的说法,我近来写了一篇小文章,名为《汐翁<龟甲文>与甲骨文的发现》,指出这是一个误传。不过王懿荣发现、鉴定甲骨,这是确定无疑的事情。 因为清末有一大批著名的金石古文物学家,像陈介棋、吴大微、潘祖荫、王懿荣等,但到1898年、1899年的时候,这些人大部分都已经过世了。吴大微虽然还活着,但已经回老家了,1902年死于苏州。所以,在北京能够看到古董商卖甲骨的学者,主要就是王郭荣,没有别人。
中国古代的青铜器与古希腊的石雕艺术一样,可称并世无双。
过去学者引用《礼记·王制》“田里不誓”一语,用来说明西周土地是不能买卖的。但根据金文文献的记载,西周中晚期已有土地转让交易的事实。
后来成立先秦史学会的时候,我就说要重新估价中国古代文明。过去估价太低了,不合理。
比如胡厚宣先生论证《尧典》里而的“四方风名”见于甲骨文,所以说《尧典》不能太晚。这一点很明显。那么,顾领刚先生怎么说呢?顾先生说这个只能证明这一点,不能证明《尧典》里的其他部分。这就是“顾领刚难题”。今天的东西也是一样,没有任何一个文献能够全而证明每一个字都是对的。所以要这么说起来,就没有任何的历史可以谈。可是如果我们能论证《尧典》里头有一个因素是特别古的,那么其他的部分,虽然我们不能全部论证清楚,但是,它真的可能性就会增大。
王国维先生用甲骨文论证商王世系,从而推导出夏世系的可信,就是这个道理,虽然不能完全认证,但是它真的可能性很大。你要是能论证出几点,那它真的可能性就会更大。如果不允许这样论证的话,就没有历史学了。就是这么回事。
根据铜器铭文的记载,西周土地的转让大体可以分为三种情形:赏赐、交易和赔偿。
李先生进一步说:“多年来我认为,不管是甲骨文,金文,还是战国文字,所有资料的一个基本钥匙是礼制,比如说甲骨文,是占卜,占卜就属于礼制,是当时礼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