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主办的清华设计系列讲堂特色主题云分享第二场“雄安专题”线上讲座成功举办。当日,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执行总建筑师盛文革老师担任主持人,绿色建筑工程设计研究所所长夏伟老师、第六分院6A4工作室主任李伟老师、电气专业副总工程师 第六分院总工程师郭红艳老师、建筑策划与设计分院建筑师张啸乾老师四位老师带来了精彩的分享,以和各位同仁共同交流探讨。
01
从风貌到实施,从政府到开发主体——雄安诸项目整体思考
夏伟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绿色建筑工程设计研究所所长
雄安在白洋淀的北侧,围绕着一主五副的空间上,包括很多个特色小镇。在这样一个一主五副的大格局下,雄安的起步区又分成了五大组团。工程设计的第一个类型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安置片区设计,容东和容西片区承担了雄安新区首批的安置的主要任务,我们院承担了容东的C组团和容西区的B组团的设计工作。其中C组团在容东片区最西北角,总共有162万平米,其中地上106万,地下55万。
大家最担心的情况是这里作为安置区在户型统一的情况下风貌过于单一,所以从最开始经历了一个很长时间的推敲,每个组团都有一些风貌层面的变化。雄安一直有一个基本的理念:小街区密路网,就是在一个150米左右的街廓范围内,去承载足够的生活场景。
之前网上传播过的号称世界最大的工地,一眼望不到边的塔吊群,就是讲的这个片区。所以它对建筑设计的精准度,图纸的完成度,还有对现场服务的要求提升和紧密的程度对我们的设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在容东将近完成的时候,我们院又承接了容西B单元的安置房的项目。在容西,对于建筑立面造型,无论是业主单位还是我们的设计师都希望能够寻找一些更好的变化,让两个片区有所区别,有所提升。规划在这个片区做了一个创新,把邻里中心,公共服务集约到一起,让它更加碎片化,同时也更加聚落化,这样可以产生非常多的公共服务的界面,还有好多邻里中心独立的平台,可以看到水景。
我们院通过这两个项目积累了非常多的宝贵的经验,我们也在不断同步和完善,总结这些经验,希望将来为雄安也好,为我们院也好,特别是安置住宅类的类型项目积累一些实操的经验。建筑风貌设计方面,我们总共做了三个片区,十三街区就是容东C组团的位置,怎样把这个用地之外相关的城市配套功能统筹完善,为此做了不少工作。
第二个风貌设计是在启动区综合西南片区,效果图呈现的同时,我们要把开发逻辑、建设逻辑和形象逻辑比较全面的考虑,包含住宅,复合的用地、绿地、学校等等功能。最后一个风貌设计是枢纽片区,就是雄安站正对的位置,是由绿色所和六分院共同来完成的。首先是对整个片区做高层选点,并做了分级定量定形的工作。
雄安在不断落实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过程中,有一些概念性建筑设计的任务,这需要建筑设计单位有创意,同时也需要足够的了解建筑的运营和使用,来辅助推动首都的非首都功能的一些落位和选址。
最后一个项目,是中交综合开发的未来科创城。首先是项目紧邻下沉的玉带公园,业主还是坚持在这个位置打造复合立体的城市,要保证公共利益,以弹性的设计来保证业态能够更好地落位。我们把红线和绿地之间的关系彻底消解掉,使这里变成一个优美的带有公园的办公空间。
在居住组团里边,要保证天际轮廓线的变化,但品质感要统一。在效果图背后,雄安团队做了不少定性定量的模拟和分析。
总体来说我有几个思考:
第一个,安置房的工作,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思考的主题,就是到底怎么样去以人民为中心开展设计。
第二个,在建筑层面碳的目标,我认为不管是中和还是达峰,首先还是以使用者为中心去达到这两个之间的平衡关系。
第三个,我们清华院的各个团队在雄安相关项目过程中,形成了非常好的协同工作的机制。
02
雄安新区C组团景观设计
李伟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第六分院6A4工作室主任
我们提出景观设计的愿景是一个包容过去与未来、生态与文脉、全龄友好的共融港湾。在愿景的基础上,项目组提出了蓝绿交织,淀区乡愁和理想社区和未来科技这么四个理念,并且根据这四个理念提出了相应的景观策略。
另外对于我们设计中的关键点,是故里新风的景观带,以及主要景观核的设计,这些景观核包括文化景观河和典型街坊的景观河。在设计中我们提取了淀区绿洲的形象,也提取了荷花、芦苇等植物的抽象造型,包括渔船的这种形象,提出了我们的景观设计主题,碧流环洲、河塘渔火、芦花蒲香。
碧流环洲的设计概念主要来源于淀区水乡这种蓝绿交织的风貌,抽取河流绿洲流线的这种形象,将社区内的景观绿地我们寓意为绿洲,蓝色系的慢行系统寓意为水体,来打造故里新风,碧流环洲的这种景观风貌。
关于住宅景观,我们在设计中经常提到的幸福一公里,它的总长度正好是一公里,这个是设计的关键。住宅设计是以街坊为基本的空间单元来进行设计的,实现了由小到大的全方位的更加生态、更有温度,也更具乡音、更贴心的这种公园式的居住环境。另外,这个中心绿轴比较强调横向的景观的延伸,承载着园区主要的功能活动空间。
另外一个重点,就是街坊的入口一百米,通过强调入口的种植,标识系统来展示小区和街坊的形象。同时考虑到居民的生活特点,在入口处设置了一定的休闲空间。
第三个要强调的就是做好入户十米的景观,让居民进出单元楼的时候确实有一种非常舒适的感受,做到绿树如茵。
第二点思考,做到重点突出,根据项目本身的投资预算,最大限度居民的使用需求,尤其是对于活动场地和功能性场地的需求。
在面积比较局促的公共绿地中,划分了比较明确的功能的分区,利用具有寓意的城市雕塑来展示城市形象,同时也是对乡愁的演绎。
最后简单说一下亲水的景观,公共绿地景观设计,这个滨水绿地给了我们比较丰富的空间上竖向层次上的变化,我们的设计初衷是希望通过亲水平台和两侧的商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并把这种淀区的风情进行一个比较集中的展示。
03
雄安新区容东片区C组团数字城市设计
郭红艳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电气专业副总工程师 第六分院总工程师
今天分享的内容包括以下四部分,项目概况,设计依据及规划要求,容东C组团智能化机房设置,最后为整个C组团的智能化设计。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项目基本情况。容东片区位于位于雄安启动区北部的容城县,C组团位于该片区西北部,总建筑面积是162万㎡,其中地上106.4万㎡,地下55.6万㎡。主要功能是新区安置房居住功能。
关于C组团的设计依据和规划要求,一部分为承接上位规划,结合智能城市建设导则,另一部分针对容东片区特有的特殊要求,对智能城市上位规划的补充。
上位规划对容东片区几个地块均有信息通信机房要求, C组团仅设置小区机房,小区机房的设置要求为每个街坊内至少设置一处小区机房。
上位规划中要求C组团设置13个宏基站,其中一个处在了小学区域内,不满足教育建筑设计的要求,在后续和建筑方案进行对接时,进行了调整。
除了信息通讯机房之外,数字城市也对社区的智慧机房提出了要求,它要求在整个规划里面设置覆盖半径一千米的社区级的智慧机房,和覆盖半径三百米的邻里智慧机房。
有关C组团的智能化设计,由于智能化子系统很多,仅对不同建筑功能的特殊智能化系统进行分享。先讲一下住宅小区,小区里面,我们设置了高空抛物的监测系统,它能起到事前威慑、事后追溯的作用。在单元门口设置了人脸识别的门禁系统,实现了AI无感知进出。水表、水表、燃气表和冬天用的热计量表采用无线物联网表计的方式进行设置。
关于基础教育设施的智能化系统,C组团的学校设计分了两批,第一批是十所示范学校的设计,第二批现在正在设计和实施的就是十二所智慧校园的设计。有八个智能化系统,包括网络通信系统、安全防范系统、楼宇自控系统、智能办公系统、机房工程、系统集成工程,学校运营系统,示范系统。
关于医疗卫生设施智能化设置,医疗卫生设施包括两种类型,社区卫生服务站和规模更大、需求更高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智能化设计包括五大部分:一是信息设施及通信网络系统,二是安全防范系统,三是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四是专有的医疗卫生设施智能化系统,最后是集成管理系统。
下面是整个社区里面的养老设施的智能化系统设置的要求,除了通用的系统设置要求以外,还有很多特殊要求。比如食品药品追溯系统,智能安全管理系统,还有照料系统,心理咨询系统,还有综合养老信息服务平台,还有老年社会工作系统,智能监护与求救系统等。
公共管理设施系统要求我们是基础网络及安防条件进行预留,这块针对公共厕所有了特殊的要求,设置了信息发布屏等智能化设施。
公交首末站要求设置11个系统,我们的管线仍然预留到位、设计到位,后续运营单位根据情况进行设置。
04
雄安市民服务中心周转及生活服务用房
张啸乾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策划与设计分院建筑师
我从五个方面展开我这次的分享,分别是规划设计、场地设计、空间设计、建造技术与智慧建筑。
单元块当时设计的是可以进行多功能组合的,它的功能可灵活转化,后面我们根据场地利用计算机的算法生成了一种与场地非常契合的最短路径的路网模式。第一步我们设计的模块和第二步生成的路网路径进行一个结合,最后形成最终的一个总图,第三步我们是将整个设计逻辑与整个场地进行结合。
第二部分是场地组团的设计。我们是将整个居住部分分为对称的两部分,居住组团是双E字结构,形成了五个大小不一的庭院,为不同分区的居住居民进行服务。
这两个组团分别形成围合的状态,中央部分形成了一个大的广场,四个角是四个小的生活广场,生活用房是大地块中间围合出大的居民广场,提升居民生活的活力。
中央的一个广场,它两边是被居住单元围合住,形成向心聚拢的态势,工作之余可以在广场休息、交流、活动。另外通过自然的排水,或者是通过人工的方式透水铺砖,或者是合理设置排水沟,对水进行合理的规划、导流或者是再利用。
第三部分是空间设计,是我们居住单元内部的单元模块的设计。我们规划了单人间、双人间和套间。尽量把居住空间最大化利用,同时保持了舒适性的选择,同时保留了阳台的设计。另一方面我们在这个项目上也做了非常详细的无障碍设计的一个规划,包括床头呼叫器的使用,门铃提示音加闪光的设置,包括床和沙发旁边的夜间感应灯等。
第四个部分想谈一谈施工时候的建造技术,因为我们这个建筑本身周期就短,同时又强调了装配式再利用的设计理念,这方面的内容我们做了比较多的研究。最后,我们周转用房和生活服务用房这部分,采用的是铝制房屋,中铝框架还是装配式钢框架建筑体系形成的,内隔墙和外隔墙都是中铝提供的支持。
装配式的装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就是我们常见的面层,内装的集成上。其次是门窗系统的方便安装、方便更新的效果。再其次就是集成卫浴和集成厨房,到施工防水安装的这样一个体系。
第五部分是智能建筑,当时是有各个新型技术公司来参与的,它的重点在于我们生活服务用房。园区内应用了百度新的阿波罗无人驾驶技术,整个园区的设施配套还是比较完整的,包括它的感应系统也是具备无人驾驶的条件。
最后,我认为无论是从开头的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到后期的施工图落地,我们都会面临许多的选择,但最后所有的思考和技术的落脚点,还是应该回归到人本身。
05
问答环节
Q&A SESSION
盛文革:建筑团队有没有考虑过差异化设计?
夏伟:在整个一个片区里,业主单位、总规划设计单位对于多元的理解其实是不一样的。后来在容西片区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我们做的是一个总体层面的大块分区,在细节层面标准构建统一。
盛文革:那么风貌设计在这样的片区里面落地实施的是怎样的?
夏伟:风貌不是拿着效果图往施工图推的管控方式。在管控层面,也是在同步思考雄安的风貌设计在每个阶段服务的对象是不太一样的,在管理层面主要看控规的要求是不是能够落实。因为是各个片区同步在开展建设,有一个共同的风貌标的还是比较重要的。
盛文革:雄安原有建筑怎么规划利用的?
夏伟:目前在这个片区,大王店目前没有成为文物等级,在规划中间都还是有保留的。在场地规划中,也一直是有很大的树都是进行登记并且落实到位的。其他更重要的是尊重现状的地形变化。不能因为我们的大开发破坏了原有的地形地貌的大的生态关系。
盛文革:李老师,夏天步行道的遮阳怎么解决?第二个问题,有没有步行道系统?
李伟:步行道系统整体是串联在一起的,这一点考虑的比较充分。至于林荫路的情况,目前的植物还没有生长起来,选择的树种都是当地的乡土树种,生长速度会比较快。
盛文革:雄安景观设计里对植物的品种有什么具体的要求吗?
李伟:没有特别具体的要求,现在草坪偏多,因为植物目前的树冠没有完全生长起来,另外,绿地有收水、集水的功能,可以满足海绵城市的要求。
盛文革:关于人脸识别系统,有没有可能有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电子校徽系统在其他校园里是不是可以使用?
郭红艳:人脸识别系统从个人隐私来说的话,如果不愿意人脸信息提供给别人,可以刷卡,可根据个人意愿选择进出小区及单元方式。第二个电子校徽的话,其实在我们雄安的十所示范学校里面已经实现了这个电子校徽的应用。对于学校管理和老师对学校的签到、打卡来说是特别方便。
盛文革:全装配式保温隔热系统使用如何?管廊层是不是有再利用的可能性?
张啸乾:管廊层的再利用可能性比较低,首先层高就比较低,另外内部装修的做法也是没有考虑到人的使用。保温隔热使用很好,因为我们现在的装配式构建生产的技术非常成熟,不仅能将保温的材料集成到构建的生产上,同时砌块也能够集成到构建的生产上。
撰稿 | 企划部
编辑 | 企划部
版权 | THAD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如需转载,请联系THAD企划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