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展学术丨董其昌前期山水画再探

在中国绘画史发展进程中,明代董其昌是一位转变绘画走向的关捩性画家,可以说他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把文人画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董其昌在《对题山水册》里说:“予学画自丁丑(1577)四月朔日馆于陆宗伯文定公(陆树声)之家,偶一为之。”到祟祯九年(1636)八十二岁去世,画腊长达六十年。他一生临池不缀,“纸费盈屋”,书画创作甚丰。他的绘画经历了由师法前人至融会贯通陶铸而自成一家的演进历程。谢稚柳先生曾将董其昌绘画的发展分为两个时期,“大概说来,以他五六十岁为前期,此后便是他的后期。他的前期画笔墨秀而婉,后期特别显得神理清发,走到了秀而苍健,一气浑成。”(谢稚柳《谈董其昌的代笔》,《朵云》第23期)董其昌自己叙述他的画风递变过程道:“余少学子久山水,中去而为宋人……五十后大成。”(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我们采取董的自述,以五十岁前定为他前期画风。

董其昌学画的渊源来自于两个方面。其一是曾经从学于比他年长的松江著名画家莫是龙和顾正谊。《容台文集》卷二《戏鸿堂稿自序》中董其昌述:“仆与举子业本无深解,徙以曩时读书莫中江先生(莫如忠)家塾……至岁丙戌(1586)荏苒十五年。”则董其昌在十八岁时就读于莫家,莫如忠擅于书画,家亦有古书画收藏,董曾自曰:“余年十八学晋人书”,应是在莫如忠指导下始学书法。莫如忠之子莫是龙(1537—1587)长董其昌十八岁,工于古文词书翰绘画,是江南颇有声誊的才子。董对莫是龙十分敬重,以兄事之,两人相交莫契。己卯年(1579)董在《题莫秋水(是龙)画》中谓:“莫廷韩(是龙)为宋光禄作此图,在己卯之秋,时余同观,咄咄称赏。”此时董二十五岁,他称赞莫的画格,而且亲观其作画,自然受到耳濡目染的薰陶。

顾正谊 秋林归棹图卷 董其昌题跋

顾正谊是董其昌青年时交识的又一位重要画友,顾正谊字仲方,万历时以国子监生仕为中书舍人,晚岁归乡筑小园于锦江畔,终老其间,自号亭林。万历六年(1578)董其昌与莫是龙、顾正谊、梁辰鱼等人送李日华归杭州,顾画《秋林归棹图卷》送行,董、莫、梁等俱在卷后题诗。(载陆心源《穰梨馆过眼录》卷二)万历二十一年(1593)春,董其昌从北京告假返乡,家居多暇,即向顾正谊和宋旭借画临摹,达数十幅之多。他从顾氏的画中亦得到不少启示,故而清姜绍书《无声诗史》里记述:董其昌早年“于仲方画多所师资。”

莫是龙和顾正谊的山水画都以元四家为宗,董早年也以学习元四家为主,尤倾心黄公望和倪瓒,是很自然的事情。

董其昌绘画的第二个渊源来自,是对于古代名迹的认真观摩、深入研究和悉心领悟。丁丑年(1577)学画以后,董其昌“自此日复好之,时行顾中舍(正谊)方家观古人画。”二十岁左右,曾去项子京家,“尽发项太学子京所藏晋唐墨迹。”二十九岁时,再次将项家所藏名画“索观殆尽。”万历十七年(1589)董其昌赴京会试,得中进士,选庶常,时年三十五岁。在此之前,董在家乡搜求元四家之迹,尽心临仿。在京几年时间里,他有机会观摩了很多唐宋人书画名迹。万历十九年(1591)他护送座师田一儁棺柩回家乡福建大田县,秋南归松江,又大搜元四家画。据记载自1589至1596年数年内,所寓目的唐宋名迹就有:宋李公麟《西园雅集图》、宋人《桃花源图》、宋巨然《长江万里图》、唐王维《江山雪霁图》、宋王诜《瀛山图》、宋郭忠恕摹王维《辋川图》等,又以重金购得五代董源《溪山行旅图》、宋江参《千里江山图》等名画。1598年又在杭州购得元赵孟頫《挟弹走马图》、《支遁洗马图》,同年夏在泾里获得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欣喜万分,称赞“此卷规摹董巨,天真烂漫,复极精能。”叹服地说“吾师乎,吾师乎,一丘五岳,都具是矣。”中年时期的董其昌反复陶泳于宋人和元四家之间,进入博取众家的融会贯通阶段。

董其昌 烟江叠嶂图 上海博物馆藏

梳理董其昌万历三十二年(1604)五十岁以前的画迹,笔者见到的有以下几幅:

(1)《山居图》扇页,约1582—1583年,董年28、29岁间,上海博物馆藏。

(2)《纪游图册》,1592年,董38岁,安徽省博物馆藏。

(3)《仿倪山水图》扇页,1592年,董38岁,载《南画大成》第八卷。

(4)《燕吴八景图册》,1596年,董42岁,上海博物馆藏。

(5)《婉娈草堂图轴》,1597年,董43岁,台湾私人藏。

(6)《赠新宇山水图》扇页,1603年,董49岁,上海博物馆藏。

(7)《烟江叠嶂图卷》,1604年,董50岁,上海博物馆藏。

(8)《仿梅道人山水图轴》,1604年,董50岁,浙江省博物馆藏。

笔者在1992年时,曾写过一篇《董其昌〈燕吴八景图册〉及其早期画风探》一文,在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博物馆举办的“董其昌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其中着重分析了《山居图》、《燕吴八景图册》、《仿倪山水图》等画迹,并论述董的早期画风。在此对此三图略作概述,而补充其它前期画迹,以充实解析董其昌前期画风的演进轨迹和笔墨特点。

现存董其昌最早的画迹,是他约二十八、二十九岁间的《山居图》扇页。此图师法黄公望,以披麻皴为主,笔致较为繁复,笔力尚稚拙,线条勾皴时有断续和率意之处,尚乏劲爽、转动之意。

董其昌在万历十九年(1591)任庶吉士时,为馆师田一儁扶柩还乡,前往福建大田,回朝复命之后,又回到江南,与诸友往返。二十年(1592)年还朝,由广陵至滕阳途中,因病徘徊彭城时,舟行多暇,对一年多来游历的沿路名山胜景写生自留稿本,名《纪游图册》,董时年三十八岁。图上有的有题诗或题跋,然无款印。全册十六开,依次记述如下:

1、大田县图。题“大田县有七岩临水,山下皆平地,秋气未深,树雕叶落,衰柳依依。”图中用笔简率疏放,墨色较淡,树木勾斫随意,似有速写性质。

2、溪山无渡图 。无名款,浅绛,勾皴简疏,笔法柔婉,有子久笔意。

3、高邮月夜图。题“高邮夜泊,望隔堤大湖,月色微晦,以为城也,至诘旦水也,竺典化城,无乃是乎。”笔墨淡而虚,简而疏,写实景而传出朦胧虚幻的月夜意境。

4、惠山寺顶图。题“惠山寺,予游数次,皆其门庭耳。壬辰(1592 )春与范尔孚、戴振之、范尔正、家侄原道共肩舆,从石门而上,路窄险孤绝,无复游人,扪萝攀石,陟其颠际,太湖淼淼三万六千顷在决毗间,始知惠山之大全。”山势高峻,顶多平台,用笔勾皴参入倪瓒画法,方峻侧笔皴和短促直笔皴。墨色轻淡,仅于山下岩石小树作重墨勾出。

5、高崖入云图 。无款印。山崖呈圆弧形、尖椎形、方形相互参差交织的形态,表现山峦崎嵚的结构,已经透现出注重几何形体组合的造型意织,皴法还以子久的疏笔披麻为主。

6、梵村卧云图。题:“梵村卧云山沉,莲池和尚所禅栖也。在富阳、钱塘之间。”取资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山势平缓,岗阜层层推移,景物平淡而清幽。

7、戏马台图。题“彭城戏马台,项王遗迹,今设玄德关张祠,旁有大石祠。”山势不高,山隈平台筑有屋宇,象征性地表示为祠室,山麓置平台。运用子久之构景法和皴染技法。

8、山色可餐图。题“山色可秀餐,溪水清可啜。”取云林图式,一水两岸,勾皴简洁,水渚和远山淡墨抹染,用米氏法。

9、富阳县图。题“富阳县瞰大江,是吴大帝家山也,隔岸为萧山诸峰,白云横飞而过,余与王明府方眺望间,云断山腰,下方茫茫,失处所者久之,时五月二十四日也。”写富春江景色,山势平缓,岗阜盘纡,云雾缭绕,一片江南景物。山岗岩石勾皴全法子久,远山以墨绿勾染,简洁明润。

10、飞来峰图。题“武林飞来峰,石太露奇,山僧琢石为佛像,故不可画,画其本初十之一。”峰势巍峨奇巧,近处松树耸立,因佛像不可画,仅勾山峰轮廊,略加勾皴,将实景简化。

11、夏山三远图。无款印,取子久阔远法构图,黄公望《写山水诀》中谓:“从近隔开相对,谓之阔远。”此图结合高远和平远法,构成近坡隔水,中景山丘和远景峰峦连接的远阔之景。并敷浅青绿色,近似黄公望《丹崖玉树图》图式而加以简化。

12、烂柯山图。题“三衢有烂柯山,是王积薪遇仙处,石梁亘空,六月不暑。”据《述异记》卷上载:“信安郡石室山,晋时王质伐木至,见童子数人,棋而歌,质因听之,童子以一物与质,如枣核,质含之,不觉饥,俄顷,童子谓曰:何不去?质视,柯尽烂。既而归去,已无复时人。”浙江衢州古时曾名信安郡,州有三衢山,传有王质观棋烂柯神话。董画此景布景奇特,山似悬空的石梁,山顶平台高巍,倒悬山石槎枒如齿,隔河看山似有望仙境般神幻之感。

13、圭峰指云图。无款印。画山崖一角,岗石垒垒,草木丛生,山腰平湖流泉,主峰高耸,景致讲求开合结构。

14、吕梁悬瀑图。题“吕梁悬(误书县)瀑三千仞,石骨出水上,忆予童年时,父老犹道之,今不复尔,东海扬尘,殆非妄语。”吕梁在今江苏省铜山县东南五十里,其下即吕梁洪,波流汹涌,巨石出列。图中山峦屹立,犹如石骨出水,云霭迷茫,河岸杂木列立,境界空朦。用淡墨勾皴,横皴、点皴交织。

15、岩顶石庙图。无款印。山岩勾皴用子久法。

16、严州府图。题“严州府在江畔,居民板屋,水清见底,太古风谣。”画水畔多所水轩板屋,水流茫茫,景色清幽,多用淡墨简笔勾皴。

董其昌 纪游画册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册带有浓重的实景写生色彩,图式结构上参用了古人的构景法,并探索自己所理解的开合、起伏、虚实等构图法则。笔墨技法师法和揉合宋元各大家的元素,其中尤以参用黄公望、倪瓒、米氏云山为多,为他陶熔宋元各家营造自己风格时期的代表作品,可与稍后的《燕吴八景图册》联系起来,了解董其昌与“诸家血战”的具体历程。

《燕吴八景图册》是董其昌万历二十四年(1596)四十二岁时在北京为故里诗社友人杨继礼(彦履)南归而作。共绘八图,即赤壁云帆、城南旧社、西山秋色、舫斋候月、西湖莲社、九峰招隐、西山暮霭、西山雪霁。此八图都是根据真实地域而构思创作的,注入了自已的情感和理想。例如《西湖莲社图》,绘写堤岸宛曲,松柳夹岸、湖面漠漠、荷叶点点的夏景,在北方崇山峻岭之中居然有如此秀丽幽静的风光,使画家不由产生若置身江南水乡的联想。《九峰招隐图》写好友陈继儒隐居九峰的幽深环境,烘托出他安贫乐道的高洁人格,也寄寓自已想往隐居的理想。图册的技法渊源,犹如董氏册后自题“右燕吴八景仿宋人笔意。”技法趋于多样化,其中既有水墨,也有浅绛,并有青绿设色,甚至设色没骨山水,更多参入宋人的技法元素。图式构思中,他已尝试山峦、岩石、川流、树木之间的组合关系,有小分合,有大分合,山石有平缓、尖峭、屈曲等多种形态,高下偃仰。笔墨语言加强了线条勾勒的圆转和劲健,以书法的笔法出之,甚至运用了王维的简淡无皴染的技法,在线条分面以后加以直笔皴擦,减了交叉编结的披麻皴法。这是他在观摩了王维《江山秋霁图》和《辋川图》后的新技法探索。这在《九峰招隐图》和《西山秋色图》中反映得最为明显。《燕吴八景图册》是董其昌由元入宋揉合融会的典型作品。

万历二十五年(1597),董其昌为好友陈继儒画了《婉娈草堂图》,(台湾私人藏),时年四十三岁。关于此图石守谦先生写了一篇《董其昌〈婉娈草堂图〉及其革新画风》专文,对此图作了深入的分析和阐述,在此祗是简要地作些归纳。

此图在图式结构上,初步体现了董氏提倡的“势”的理念,董在《画禅室随笔》中论说:“山之轮廓先定,然而皴之,今人以碎处积为大山,此最是病。古人运大轴,只三四大分合,所以成章,但其中细碎处多,要之以取势为主。”他借鉴古代书论和文论中有关“势”的概念,认为山水构图要有“起伏”、“开合”和“虚实”的合理结构,他说:“凡画山水,须明分合,分笔乃大纲宗也。有一幅之分,有一段之分,于此了然,然画道思进半矣。”“但能分能合,而皴法足以发之,是了手时事也。其次须用虚实,虚实者,各段中用笔之详略也,有详处必要有略处,实虚互用,疏则不深邃,密则不风韵,但审虚实,以意取之,画自奇矣。”此图分三大块面,通过曲折的溪流、疏密的树木、悬注的瀑泉、浮动的烟霞,将三大块联结起来。崖体和山石变化多姿的几何形体,通过相分相合、起伏跌宕的组合,构成充满活力的动态空间整体,境界具有超现实的奇谲感和空寂感,是他寄寓超俗的心灵世界的折射。此外,他强调笔墨的形式美感,将山水画的形象化再现转化为书法性的笔墨表现,主张以书法为画法。他说:“士人作画,当以草隶奇字为之,树如屈铁,山如画沙,绝去甜俗蹊径,乃为士气。”《婉》图中树木的勾斫就以篆书笔法写之,圆转而劲健,多施转动的屈笔,有四面出枝的立体感。他还善用烟云渲染,如他所说的:“画家之妙,全在烟云变灭中……然山中当着意烟云,云可用勾染,当以墨渍出,令如气蒸,冉冉欲堕,乃可称生动之韵。”这些创作法则在《婉》图中都显现出来。

《婉》图是董其昌经过纵横博览宋元各家,融合转化的探索,开始建立自我风格的标志性作品。石守谦在论文中论述道:“在《婉》图里,董不仅转化了古代风格,也转化了实景物象,并不为着记录他的游览,也不是在摹仿古人,也不为着发泄他在现实无法实现的隐居梦想,而只是其笔墨企图现出一个以造化之气所生成的山水。”

董其昌在四十九岁时画《赠新宇山水图》扇页,自题“癸卯(1603)秋日,画赠新宇丈,玄宰。”受画者吴希元,字汝明,号新宇,安徽歙县溪南人,为吴廷族兄。吴新宇家雄于赀,万历中诣阙献万金,授中书舍人,家藏丰富,与董为鉴藏好友。此图师法黄公望,用淡墨披麻皴画山峦坡石,以较重墨色勾勒树木和屋宇,境界平淡幽寂,用笔松动率放。

董其昌在万历三十二年(1604)创作的《烟江叠嶂图卷》(上海博物馆藏)和《仿梅道人山水轴》(浙江省博物馆藏)是展现他转化后新风格的典型作品,自此后他的绘画艺术进入“大成”时期。

《烟江叠嶂图卷》后董自题:“旧作此卷与跋,不曾著款。甲辰岁(1614)腊月重题,盖十年事矣。”可知此图作于万历三十二年(1604),董氏时年五十岁。此图卷的图式结构分三大块面,每一块面有分合起伏,前半段山峦画法极似《婉》图,以线勾轮廓,然后以直皴表现山石的明暗和凹凸之形,山腰烟云则以虚墨染出留白,与《婉》图颇为相类。后段的山岗则以平行的线条勾皴为主,分出石面,略加皴染,石骨清峻。此图加强了线条的表现力,勾线流转圆浑,下笔即有凹凸之形。画面根据苏轼“江上愁心千叠山,浮空积翠如云烟”的诗意,构筑出雄伟奇峻、云气蒸蒸的奇谲之景。《烟》图是继《婉》图之后,董其昌在山水画意境构筑、笔墨形式诸方面显示新风格的代表作品。

同一年他又画了《仿梅道人山水轴》,董自题道:“余于元季四大家独不习为吴仲圭,”此为偶而为之,实则有自己的布景法,虽山峦圆椎形似吴镇,但突出山脊的正面,皴染较吴镇细密,近坡树木则以转笔、复笔为之,富有立体感。全图墨色之浓密取仲圭,然布置云雾、湍瀑、山径、平台等疏空处,疏密、虚实相生,致使画面气脉流动,用墨明润隽逸,气韵潇洒生动。

董其昌立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除研读经史诗文释道等经籍外,还应该包括广泛观摩古代书画真迹。董其昌从二十余岁到五十岁,正是沿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路一路走来,绘画艺术上从师元人至追溯唐宋,结合对自然山川的领悟,逐渐深化自己的理论见解,探索脱出古人樊篱的技法形式,经过长期的“渐修”,终于在五十岁前后建立起自己的艺术风格,进入到“顿悟”“一超直入如来地”的化境,这是他长期“与诸家血战”的结果。分析他前期的作品,有助于对董其昌艺术的全面认识。

单国霖

2022年4月

资源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