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报告】论文系列:南开大学乔志忠教授访谈录-构筑中国史学史的学术高地

构筑中国史学史的学术高地

                   ——乔治忠教授访谈录  史学月刊 2013年第8期

 

乔治忠,1949年7月出生,历史学博士,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史学史与历史文献学的研究及教学工作,代表作有《清朝官方史学研究》、《中国史学史研究述要》等。

通过本科阶段的学习经历,可以总结出这样一些经验、教训和体会:第一,学习和研究方向既需要审时度势地调整,也要有坚守学术目标的意识,过多地改变研究方向,是时间和精力的浪费。 第二,专业性的学习和研究,有两个重要环节。首先,要不断提高和改进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这需要重视理论的学习,尤其是掌握和运用辩证法。 其次,应当掌握系统的本专业知识,知识结构不能是东一点、西一点的断片式样。第三 ,应当追求独得的思考、独到的考订,做出比史学现象总结、归纳更为深层次的探索。理论思维能力和系统的知识结构,仍是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最基本的条件。

 

从史学方法论层而看,研究方法只有三种。1.逻辑的方法,包括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逻辑方法的特点是暂且摆脱事物自然的发展历程,对经过鉴定和选择的资料进行归类、分析、综合、概括、推理、判断,运用形式逻辑(如归纳法、演绎法)和辩证逻辑(如探寻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要素)探讨其内在性质。2.历史的方法,是按照事物本身的发生、发展进程展开我们的研究程序,其重要的特征乃是注重事物发展的时序性,从而描述与概括事务的发展状况。3.系统与层次的考察方法,即将研究对象置于相关事物的整体联系中认识,事物整体的有机联系就是系统,这种考察不能笼统,需要分层次地探研、扩展、深入,使整体和局部都得以清晰化。

 

史学史的学科特点,暂且可以从三个方而加以说明: 首先,如果说历史学是对人类社会以往进程的反思,那么史学史就是对于历史学的一种总结性、描述性的反思,是人类社会“反思的反思”,过去说史学史是“史之史”也是这个意思。其次,史学理论也是对以往历史学的反思,是以概括、抽象的方式予以反思,与史学史既有明确的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简言之,史学理论应当以史学史研究为基础,发展、充实的史学理论又促进史学史的研讨,正如历史理论与历史学的关系一样。 再次,史学史的研究内容之一是史学评论,或称之为史学批评。史学史研究以往的史家、史书、史学状况,离不开史学评论的手段。

    

中国传统史学存在官方史学与私家史学两条相互联系、互动、互补又互有排抑的发展轨道,这是中国古代史学繁荣兴盛而超越其他各国的主要原因。描述了官方史学与私家史学产生和发展的主要线索,例如:西周“殷鉴”观念对史学产生的重大影响;战国时期私家史学迅速兴起,有超过官方的趋向;东汉官修《东观汉记》,开启了朝廷不仅记史而且纂修正式史书,是官、私史学两条发展轨道形成的标志。中国传统史学一直在两汉奠定的史学基础上运行和发展。

 

清朝官方史学兴盛的程度,足以与私家史学并立、匹对,甚至处于强势,影响对整个清代史学的总体评价。

 

通过中外史学比较,得出一个认识,即治史求真与撰史致用之间的矛盾,是史学内在的发展动力。这对矛盾在中国,交织于官方史学与私家史学的互动之中,故中国古代史学发展有随着改朝换代而脉动的现象。

 

通过中外史学比较,提出并非所有民族、国家都会原发性地产生史学,除了别的条件之外,一个民族必须在追忆往事而渐次形成文字撰述的早期阶段,就形成记事求真的强劲理念,才可能原发性地产生史学。上古中国和古希腊恰好具备相应的条件,但史学产生的途径不同,中国是从官方产生,古希腊是从私家产生,于是出现世界上两大不同的史学体系。具有连续不断的官方史学活动,是中国传统史学区别于西方史学的显著特色。

 

中国近代史学的转型,既迟缓且不彻底,传统旧史学与各个流派的西方史学交织共存,形成多样化、多途径的发展,因而显得十分兴盛和丰富多彩。

 

近代史学的学术旨趣,则是逐渐向两个端点凝结,一端是历史考据的研究成果备受推崇,另一端是试图对中国历史做出系统性认识,重视历史理论。第二项趋势很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史学发挥影响,扩大传播。

 

资源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