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画画到人生】“空心人”,“虚无主义”,为什么现代年轻人容易颓丧?(上)

你好,我是南之原舟。

作为一个绘画区的up主,本篇想结合画画与实际,来聊一下较为宏大的“人生”话题。文章会十分的硬核,只想看乐子的小伙伴可以退出了。就年龄上我姑且也还只是个“孩子”,发表的感想自然会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杜绝一切的偏见。如有意见,欢迎讨论。

首先请你回忆一下,你以前小时候看诸如《知音漫客》之类的杂质时,是否感觉里面存在很多你无法认真对待的作品?这类作品的画功或好或坏,但最主要的是内容上毫无内涵,让你根本提不起兴趣;然后稍微好一些的,虽然小时候看的起劲,但长大了便会明白其经不起推敲;最后是质量高的,让你无论什么时候都不会后悔接触过它。

相信你的心里已经有很多作品对号入座了。那你有没想过,为什么会有这种级别上的差异呢?是什么东西来做划分的呢?平时学习绘画的时候又要怎么做到“高”档次呢?

我认为,简单的讲,作品档次从低到高可以这样排列:①无文学性、无现实意义→②有文学性、无现实意义→③有文学性且有现实意义

要我用动画举例的话,第①类就是我们的快乐源泉——异世界爽番;第②类我想到的是《魔法少女小圆》这类作品,它们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各种引经据典,能够映射一定的现实。但与真正的现实又有一定差距,不是太理想化就是太妖魔化,噱头多于内涵。提起这类作品,你的第一反应肯定是一顿狂吹,但不一定会想到“你”与“作品”的深层关联,你是你,作品是作品,作品很牛,仅此而已;第③类我想到的是《clannad》《进击的巨人》这类作品。为什么说这类作品很有现实意义呢?很简单,我其实觉得已经没有必要说明了。你抓一个非二次元的人来看这类作品,他的反应和你一样,单这点就已经不需要更多的说明了。clannad第二季第18话“大地的尽头”、巨人第二季“仰望星空的尤弥尔”、巨人第三季著名文戏“白夜回”等,对此你很想狂吹一通,但你突然发现它们不应该被这样对待,普通的吹捧反而让它们掉价了。最后你决定自我消化,默默把它们作为自己的精神营养。难道不是吗,当人喜欢一样东西到了极点,人们往往悄悄的自己藏着掖着,而不是去说的人尽皆知。你如果真的爱你的女朋友(男朋友),肯定是不希望其它异性认识她(他)的,虽然这很自私,但很真实,不是吗?

所以到底要有怎样的素质,才能创作出高档次的作品呢?首先,摆脱你的“傲慢与偏见”!真正有涵养的、包罗万象的人,能够清晰的认识到自己的偏见。就拿我自己做例子,在热爱二次元的那个年龄,我一度认为三次元的影视都不值一提,认为那些外国电影都是一群花花公子在搞灯红酒绿。如今这想法看来肯定是十分可笑的,二次元的后宫番同样低俗至极,三次元里看起来灯红酒绿的《低俗小说》反而能教我做人。后来我看了更多的国外影视,《肖申克的救赎》、《土拨鼠之日》、《绝命毒师》等等。在两边都接触了后,必须承认,三次元的优秀作品很多,二次元的糟粕也很多,平时主流文化鄙视二次元文化也不是没有理由。那之后我也明白了,在没有亲身实践前,不要妄下定论。“双标”是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的行为,我们应该做的是尽量减少这种偏见,至少在我们的思想有“双标”倾向的时候自己要能够意识到。我在我前几期绘画视频里都有提到,大家肯定都是想画俊男靓女的,但事实是不得不接受更多的领域,比如透视、人体肌肉结构、色彩原理等。“扎马步”无疑是枯燥无味的,但不得不练。你觉得“扎马步”无聊,这不就是一种偏见吗 ?

也就是说,作品要有高水准的文学性和现实意义,创作者就必须打破自己的观念壁垒,接触并接受来自各处的信息。比如,一个有能力的化学教授,物理、生物知识的储备也会非常足,如果他还精通世界历史和经济规律,那他以后就算不搞科研,去当一个老板也会比其它人来的优秀的多。绘画创作也是这样,学历高的、见识广的人,创作的总体水平就是比普通人高的,我也不想看到这种结论,但这是事实,接受这个事实本身也是一种摆脱偏见的做法。

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对自己的“双标”表现都是不自知的,最可怕的不是作恶多端,而是不知道自己在作恶。你随口说出的一句话,它真的足够客观吗?真的有足够的理论支撑吗?很多人都不会去思考,他们觉得是这样,就是这样了。

看了我这么长几段话,你又觉得你是个怎么样的人呢?相信能看到这里,你想必是一个有勇气审视自己的人。

于是综上,为了提高自己的作品水准,我们有了第一步:摆脱偏见。

摆脱了各种偏见之后,第二步就是实践。不仅是画画,不管学什么,都要尽可能的尝试各种领域的事物。学画画的人也可以学物理、学物理的人也可以学经济、学经济的人也可以学化学。各种知识之间本就是没有壁垒的,世界万物都是联系的。你上学时是否在化学课上听过“马太效应”?课本是这样解释的:“在有机化学的加成反应中往往存在着马太效应。如果原基团上已含有所要加成的基团,则所要加成的基团加在这个已含有所要加成基团的概率更大。”而这种现象同时也完全可以解释现实社会的很多现象:这是一种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领域。是的,但凡是这个地球上的两件事物,它们就一定是或多或少有关系的。所以“保持对其它领域的敬畏之心,不错过接触其它领域的机会”才是实践的最高境界,而不是在舒适圈里打转。

一个空有想法的漫画家容易陷入“思而不学则殆”的窘境,而一个精通世界发展规律的漫画家,作品肯定会更加踏实动人。《进击的巨人》的作者谏山创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明眼人都能看出他的绘画基本功是不太好的,崩坏的地方很多;但他能有现在的知名度,最大的原因就是他在心理、社会历史等学术性很强的方面有过深刻的探索与思考。他刻画的人物十分有灵性,理想而又现实;他画面的分镜方式十分独到,冲击性非常强。你完全可以觉得他心怀鬼胎,但我们得承认,不管他的行为如何,他的境界之高,我们否认不了。因为这个逼他真的懂的太多了,这也侧面反映了,知识面广能给创作者带来多么恐怖的力量。

顺带一提,如果你真的有觉悟提升自己的实践档次,我这里给你一个“潘多拉”似的建议:尽可能去接触更多这个世界的“黑暗面”——资本主义干过什么事、社会如何滋养恶类、暗网里某些人在玩什么变态“游戏”、哪些国家变得分崩离析了……我只能点到为止。如果你想去深入了解这些事情,你的三观会经历无数次的崩坏和重组,这不是什么人都能承受的。但是,假如你真的在接触后挺了过来,思考后并用正义善良的意志把它们吸收作为自己的“另类养分”,届时的你,会完成一个蜕变。你会和这个世界和解,所创作的东西一定是人道且有深度的——毕竟你连最混沌的东西都思考过了,不可能会小儿科。这方法是个邪道,成则蜕变,败则可能陷入空虚,个人不太建议尝试。但你却完全可以接触一些不那么毁三观的“现实暗面”,体验一下氛围即可。

为什么说接触“暗面”会让人成长,这里想要做更多的说明。比如说,一个人很“精明”,他不参与任何论坛的任何讨论,因为他觉得这些地方都是垃圾场,下场完全是自讨苦吃;另一个人也很精明,他不参与任何论坛的任何讨论,因为他知道这些地方都是垃圾场,下场完全是自讨苦吃。请问这两个人有什么不同?是的,不同点就是,第一个人是没下过场的,而第二个人是下过场的、跟人撕过的、在实际体验过才得出“垃圾场”的结论的。假如现在一个环境圣洁的论坛摆在他们面前,第一个人只会觉得“理所当然”,而后者才会感觉“来之不易”。这就是区别,你没有体验过泥潭与绝望,你眼前的美好都只是理所当然,你不可能有什么感想,你的作品也就注定平庸;而了解、思考过世界上的“黑暗面”的人,他对任何美好的事物都会倍感珍惜进而全身心的感叹、感恩这些美好的事物,这样的心态才有可能创作出千古绝唱。

(扯得有些远了,下篇说回论题) 感谢您的阅读

                                                                                                  

                                                                                                 

资源下载: